蒋经国走出郭汝瑰家,叹气道:官员都像郭汝瑰一样,党国就有救了
1946年,南京四条巷,一间连电风扇都响不起来的小平房。蒋二公子拎着西装下摆,坐下去差点把竹椅坐散架,抬头一看,饭桌上三菜一汤:炒青菜、豆腐、一条小黄鱼,汤里漂两片蛋花。郭汝瑰袖口磨得发白,还在给客人夹菜。蒋经国当场感动到发弹幕:这要是我们干部,还怕救不了天下
1946年,南京四条巷,一间连电风扇都响不起来的小平房。蒋二公子拎着西装下摆,坐下去差点把竹椅坐散架,抬头一看,饭桌上三菜一汤:炒青菜、豆腐、一条小黄鱼,汤里漂两片蛋花。郭汝瑰袖口磨得发白,还在给客人夹菜。蒋经国当场感动到发弹幕:这要是我们干部,还怕救不了天下
在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播出完之后不久,中央八台在最近一段时间又播出了一部由杜淳颖儿等人主演的谍战剧影锋、原本以为这部电视剧会和沉默的荣耀一样会火,但是没有想到这部电视剧在播出之后就迅速的归于沉寂了、那么这部电视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让蒋介石恨得牙痒痒的叛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傅作义、陈明仁。傅作义和平解放北平,断了老蒋“划江而治”的美梦;陈明仁在长沙起义,让华南防线直接崩塌。可在老蒋心里,这两位根本算不上“剜心之痛”——傅作义本就不是黄埔嫡系,早年跟着阎锡山,后来才投靠国民政府,始终游离在
说起“谍战剧”,大家都爱看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可真实历史上的潜伏故事比电视剧还要精彩百倍。
这意味着,他的军事思想和经验,不仅在起义当时起到了作用,而且对后来解放军的军事教育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948年冬,南京国防部灯火通明。一份标注“绝密”的作战计划被递到蒋介石手中,他仔细审阅后点头批准。几日后,这份计划的副本却悄然出现在几百公里外的解放军指挥部里。
你敢信?蒋介石天天搂着喊“小老弟”的那位心腹高官,压根儿不是自己人!他从头到尾,其实都是共产党埋在国民党心脏里的一颗“定时炸弹”,那么他是谁呢?老蒋真的一直没有发现他吗?
1947 年,这位备受倚重的将领选择投身中共,1949 年 8 月接到赴台命令后,一落地便出任 “国防部参谋次长”,中将军衔让他得以触碰最核心的防务情报。
1950年6月10日下午四点半,台北马场町的枪声刺破闷热的午后。54岁的吴石身着笔挺的将官礼服缓缓倒下,口袋里那首"凭将一掬丹心在"的绝命诗被风轻轻掀起,墨迹与血迹交织成一曲无声的挽歌。
在《沉默的荣耀》里,周至柔脱口而出的那句“国防部不能再出一个郭汝瑰”,背后藏着的是国民党高层对郭汝瑰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对郭汝瑰可能带来的颠覆性破坏力的深刻认知。
押解、刑场、最后的一刻,这些场景被当作那段历史最直观的结局证据。把时间往回拉三个月,事情并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连环事,而是一圈一圈扣上去的链条,每一环都能看见人、文件和判断的影子。
1950年6月10日下午,台北马场町刑场响了枪声。押着穿将官礼服的吴石上场,口袋里还有一张写好的绝笔诗,他站得笔直,没喊口号,也没哭,和他一起被处决的,还有朱枫、陈宝仓和聂曦。那一刻,很多事情已经结束,但很多线索还要往回拉。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的枪声响起,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中将从容就义。这位被毛泽东称赞“功劳可抵十万兵”的潜伏者,在中共隐蔽战线英雄谱中仅列第七位。而排名首位的卧底,直至蒋介石逝世都未曾被识破,其身份与贡献成为历史深处的隐秘传奇。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方丈编辑| 幸运初审| 天坛
都是藏在国民党核心层的中将,有人能掖十八年没露半点马脚,有人刚到台北十个月就倒在了刑场。这俩人,一个是郭汝槐,一个是吴石。后来郭汝瑰在回忆录里提起吴石,翻来覆去就一句话:“吴石之失,失在侥幸。”
1947年,重庆。国民党权力中心依旧紧绷,情报暗战愈演愈烈。深夜德兴里一号,郭汝瑰准时出现。他不说废话,不看对方脸,只确认暗号,迅速递出纸条。每次传递控制在三十秒内,不留余地,不容拖沓。他是国防部作战署副署长,军衔中将,熟知全国战区布防。这个位置,只要动笔,就
三位潜伏在国民党国防部的中将,郭汝瑰、刘斐、吴石,同样穿着军装坐在作战会议桌前,同样把绝密情报藏在公文包夹层,可1949年10月1日那天,郭汝瑰在四川看着红旗升起,刘斐在香港接到北上电报,吴石却在1950年6月10日,倒在了台北马场町刑场的血泊里。
吴石和郭汝瑰,他们同为黄埔校友,后来又都成为了国军高层,一个早早牺牲,一个安稳终生。
1949年秋,海峡那头还没完全安稳,一个中将带着任务踏上台湾。他叫吴石,表面是“国防部参谋次长”,暗地却是大陆最重要的潜伏者。入岛不到一年,线被断、人被捕、命没了。七十多年后,史料重读,郭汝瑰那句“吴石之失,失在侥幸”,听着像评论,其实更像一声叹息。一个隐蔽战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的枪声只响了三下,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同时倒地,血顺着斜坡流进排水沟,第二天报纸用五十字把这事说完。